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2010年《实施办法》宣传周活动宣传提纲

发布时间: 2024-06-16 来源:产品中心

  第三条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应当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科学应对。……。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十一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第十六条城乡规划应当符合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规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已有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设备不符合突发事件应对需要的,当地人民政府、相关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使用单位理应当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制定改造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明显标志,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等方式公示具体地址。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可通过现有公园、广场、人防工程等设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该依据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建立或者指定传染病人和疑似传染病人的隔离治疗场所。

  应急避难、隔离治疗等场所的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使用单位理应当加强维护管理,保证其正常使用。

  第十八条依法应当设立应急通道的场所,其经营管理单位理应当设立应急通道,设置明显标志,并加强维护管理,保证其畅通。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急物资的储备保障制度和调剂供应机制,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调拨、配送、监管制度。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民主、科学、依法决策,遵守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并对重大行政决策进行风险评估,防止行政决策失误引发突发事件。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危险源、危险区域做出详细的调查登记和动态管理,并定时进行检查、监控。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理应当经常性地排查、消除突发事件隐患,及时、有效处理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并及时依法公开相关信息。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理应当结合真实的情况,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活动。

  第二十四条学校、幼儿园应当将火灾、中毒、传染性疾病、交通事故、洪水、地震、溺水、触电、烧伤等应急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开展应急知识教育。……。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完整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

  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单位理应当加强对应急救援队伍专业技能的培训;其他单位理应当加强对本单位应急工作人员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应急知识的培训。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该依据应急预案或者本地区本单位的真实的情况,组织并且开展应急演练。……。

  第三十条……。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对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专业机构报告。……。

  第三十四条……。相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人民政府的指挥和安排,有序参加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

  第三十六条负责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必要时可以向单位和个人征用应急救援所需的设备、设施、场地和其他物资。

  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及时返还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补偿。

  第三十七条负责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通过新闻发布会等方式,统一、准确、及时发布突发事件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并对流传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及时予以澄清。

  第三十八条在紧急状况下,负责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可以灵活确定应急处置措施的步骤、顺序、方式、形式和时限,变通或者部分省略有关行政程序;应急处置措施可能会影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应当履行表明身份、告知事由、说明理由等程序义务。

  第三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做好恢复重建工作。……。

  第四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有关机构和人员,对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员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心理干预工作,并提供法律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

  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扶持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和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组织提供物资、资金、技术和人力等支持。……。

  第四十二条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督促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和保险机构及时做好保险理赔工作。

  第四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向社会公开抢险救灾、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管理、分配和使用等情况,并接受有关部门的审计和监督。

  第四十四条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二)未对不符合突发事件应对需要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设备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制定改造方案的;

  一是指导思想更加明确。一是坚持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二是遵循《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根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单项法律相衔接;三是认真总结我国我省应对突发事件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在应对2008年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应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防控甲型HINI流感等重特大突发事件的成功经验,将行之有效的做法纳入了相关条款。

  二是领导体制更健全。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要求和我省的现实做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应急指挥机构),并结合实际需要设立防汛抗旱、安全生产、公共卫生事件、件等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并对应急委员会和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办事机构的设立和职责作出了规定。为强化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并纳入政府绩效评估。

  三是预防与应急准备更充分。为加强突发事件预防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实施办法》重点做了四方面规定。一是规定各级政府、村(居)民委员会、重点企业和事业单位应当编制各类应急预案。二是规定了有关行政机关和单位理应当确定应急场所、储备应急物资、建立救援队伍、开展应急宣传培训、组织应急演练等内容。三是为了防止和减少行政决策失误引发突发事件,规定行政机关应当民主、科学、依法决策,遵守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并对重大行政决策进行风险评估。四是针对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容易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特点,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理应当及时、有效处理各类社会矛盾纠纷。

  四是信息公开更加透明。从近年来发生的社会安全事件来看,信息公开不及时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据此,《实施办法》作了三方面规定。一是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依法公开有关信息。二是负责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通过新闻发布会等方式,统一、准确、及时发布突发事件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并对流传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及时予以澄清。三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向社会公开抢险救灾、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管理、分配和使用等情况。

  五是行政指导更加具体。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效果,总结、推广2008年应对特大雨雪冰冻灾害中“衡枣大分流”的成功做法,《实施办法》强调了行政指导这种非强制性手段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运用,规定行政机关能够准确的通过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采取指导、劝告、建议、制定鼓励政策、提供技术帮助、发布有关信息等非强制性手段,引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参与、配合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六是应急程序更规范。为保证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快速及时,《实施办法》规定了应急特别程序:在紧急状况下,负责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可以灵活确定应急处置措施的步骤、顺序、方式、形式和时限,变通或者部分省略有关行政程序;应急处置措施可能会影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应当履行表明身份、告知事由、说明理由等程序义务。

  一是顺应了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制定颁发《实施办法》充足表现了省委、省政府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执着追求。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风险矛盾交织并存,要实现富民强省、科学跨越的目标,必须把依法加强应急管理贯穿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全过程,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是顺应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目前,应急管理仍是政府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必须依法搞好常态管理和加强非常态下的应急管理,提高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是顺应了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实施办法》以法的形式规范了政府、社会和个人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关系,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它的公布施行,是我省民主法治建设的一件大事,使我省应急管理工作全面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立法地位《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是继北京市、辽宁省之后出台的第三部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办法》,这个实施办法得到了省政府领导的格外的重视,是周强省长亲自作出批示,省长助理袁建尧格外的重视并亲自部署的一个立法项目;它是自省政府办公厅成立以来第一部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立法起草的地方性法规。

  立法过程这部地方性法规,从2008年11月开始立法起草,到2009年11月27号省人大常委会以58票赞成、3票弃权表决通过。立法过程中,各方面的准备工作都比较充足,一共修改草案50多稿,先后到了2个省(海南省、广东省)、7个市州、12个县市区开展调研,召开了28场座谈会,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4580多条,对收集到的所有的意见、建议,都认真进行研究、讨论,把它吸收到草案中去。去年8月10号,草案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的时候,周强省长亲自主持研究讨论,常务副省长于来山亲自提出修改意见。会后,原省政府秘书长、现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武吉海针对于省长提出的修改意见又亲自主持修改,最终审定。从而确保了这部法规的质量,实现了出精品的预期目标。

  法律效力这部地方性法规是我省应急管理方面具有最高效力的地方性法规,在具体适用时,应当要比我省出台的其他地方性法规优先适用。在发生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一定要在上位法的前提下优先选用我省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办法》。

  洪水的类型可分为:暴雨洪水(含山洪)、泥石流和垮坝洪水、风暴潮、冰凌洪水、冰川洪水、融雪洪水等多种类型。以下介绍几种主要类型。

  暴雨洪水:是由较大强度的降雨而形成的洪水,简称雨洪。在我国它是最主要的洪水。

  泥石流:是一种发生在山区河流沟谷中的饱含泥、石、水的液固两相流,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突发性特殊洪流。暴雨或(和)冰雪融水是其发生有诱因。按其固体物质构成不同可分为泥石流、泥流和水石流等三类。泥石流形成的门槛是:沟谷内有丰富的松散固体堆积物;沟谷地形陡峻、比降很大,有暴雨或冰川和高山积雪强烈融化的时期;在地区方面,泥石泥主要在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地活动强烈,植被不良、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泥石流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突发性山地自然灾害。

  垮坝洪水:水库垮坝和堤防决口所形成的二类洪水。这两类既与气象因素相关又与人的因素有关。

  ⑴、水库垮坝洪水的突发特点是:洪峰高、历时短、流速大,往往造成下游毁灭性灾害,特别是人员伤亡。

  ⑵堤防决口是:由于洪水超过堤防设计标准,堤防质量有问题,或者因人为设障壅高水位而造成漫或溃决洪水。人为扒堤决口造成的洪水也有发生。

  季节性明显:洪水集中出现的季节段时称之为汛期。江河每年汛期来临的时间有一定规律,它主要决定于夏季雨带的南北位移和秋季频繁台风暴雨。

  洪水峰高量大:受流域暴雨、地形、植被等因素的影响,河流常能形成极大洪峰流量。

  江河洪水年际变化不稳定:暴雨洪水区大洪水年和枯水年洪峰流量变幅大。

  一个地区短期内连降暴雨,河水会猛烈上涨,漫过堤坝,淹没农田、村庄,冲毁道路、桥梁、房屋,这就是洪水灾害。发生了洪水,如何自救呢?

  (1)受到洪水威胁,如果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在措手不及,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

  (2)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屋、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不要单身游水转移。

  (3)在山区,如果连降大雨,很容易暴发山洪。遇到这一种情况,应该注意避免渡河,以防止被山洪冲走,还需要注意防止山体滑坡、滚石、泥石流的伤害。

  (4)发现高压线铁塔倾倒、电线低垂或断折;要远离避险,不可触摸或接近,防止触电。

  首先应该迅速登上牢固的高层建筑避险,而后要与救援部门取得联系。同时,注意收集各种漂浮物,木盆、木桶都不失为逃离险境的好工具。分析洪水中人员失踪的原因,一种原因是洪水流量大,猝不及防。另一方面也是因有的人不了解水情而涉险水。所以,洪水中一定要注意的是,不了解水情一定要在安全地带等待救援。

  (1)避难所一般应选择在距家最近、地势较高、交通较为方便及卫生条件较好的地方。在城市中大多是高层建筑的平坦楼顶,地势较高或有牢固楼房的学校、医院等。

  (2)将衣被等御寒物放至高处保存;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做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置放高处,票款、首饰等物品可缝在衣物中。

  (3)扎制木排,并搜集木盆、木块等漂浮材料加工为救生设备以备急需;洪水到来时难以找到符合的饮用水,所以在洪水来之前可用木盆、水桶等盛水工具贮备干净的饮用水。

  (4)准备好医药、取火等物品;保存好各种尚能使用的通讯设施,可与外界保持良好的通讯、交通联系。

  洪灾时饮用水源或供水系统遭到严重的污染或破坏;洪水退后,动、植物体的腐烂,大小水体的存在等造成蝇、蚊的大量孳生。因此,洪灾后认真搞好消毒工作与媒介生物的控制是防止灾后出现大疫的重要卫生防疫措施之一。

  沉淀处理。加混凝剂硫酸铝(硫酸铁)1.25~2.5克/25升或明矾2.5~3.75克/25升,搅和至水中出现矾花为止,静置澄清约1个小时,取上清水做消毒,去下混浊水。实无混凝剂时也可直接将混浊水静置,但沉淀时间要长得多。

  消毒澄清水加消毒剂作用30分钟,有效氯的投加量一般应不少于1~2毫克/升。消毒剂可任选一种使用,如漂白粉,4~8毫克/升;漂白精,2~4毫克/升;优氯净,4毫克/升;其他消毒剂使用详见使用说明书。有的将消毒后的水再加脱味剂,如0.5克无水硫代硫酸钠可使500升水中去掉1毫克/升的氯,以解决消毒后的水味问题。

  粪便处理不好,极易污染水源,孳生蝇类。灾民安置点设临时厕所,不随地大小便。

  粪便消毒采用10份粪水加1份漂白粉,搅拌,2小时后倒在指定地点掩埋。肠道传染病人的粪便,按5份与漂白粉1份的比例,或加等量生石灰,搅匀2~4小时后,倒在指定地点掩埋。

  对洪灾造成的动物尸体,要及时做消毒、深埋在1.5~2米以下。掩埋点须选在地势高、远离水源处。尸体选用10%漂白粉澄清液,按200毫升/平方米用量喷雾,1~2小时后掩埋,掩埋时再用漂白粉干粉20~40克/平方米的量洒盖于尸体上,然后覆土掩埋。运输车辆、使用的工具,用1~2%的漂白粉澄清夜喷雾,1小时后方可作他用。

  蓄滞洪区通常是指位于江河堤防背水侧、用于临时贮存洪水的低洼地区和湖泊等。其中多数在历史上就是江河洪水淹没和调蓄的场所。蓄滞洪区是江河防洪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重点地区防洪安全,减轻洪水灾害的有效措施。

  我国利用湖泊洼地分蓄洪水有着长远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精确指出“地有不生草者,必为之囊”,囊就是蓄水的地方。在我国数千年筑堤防洪的过程中,在行洪能力不够的江河两岸低洼地区开辟蓄滞洪区,利用其调蓄洪水,是一项必不可少、切实可行、经济有效的防洪措施。

  目前,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共有重要蓄滞洪区98处,分布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安徽、湖北、湖南、天津、河北、河南、江西、山东、江苏、北京10个省(市),总面积3.45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31万亩,内有人口近1800万人,总资产超过2400亿元,总蓄洪量约950亿立方米。

  1988年,国务院批转了水利部《关于蓄滞洪区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对合理和有效运用蓄滞洪区,指导区内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建设,适应防洪要求等作了原则规定。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对因蓄滞洪水遭受损失做到合理补偿的对象、范围、标准和补偿程序等作了明确规定。

  江河季节性定期涨水现象称为汛。汛期是指江河中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水、融冰、化雪,引起定时性水位上涨的时期。

  按季节的不同,我国有四汛,即春汛、伏汛(夏汛)、秋汛、凌汛,其中伏汛和秋汛最大。通常所说的汛期主要指这两个时期。春汛是指春季在我国南方一些江河发生的明显涨水现象。如1998年3月初,在福建闽江、湖南湘江及江西赣江、抚河等发生了超过警戒水位的洪水。北方河流因流域内冰雪融化汇流形成春汛。伏汛在我国七大江河均易发生,如1998年在长江、嫩江及松花江发生的大洪水或特大洪水。秋汛常在江淮流域发生,通常所说的“巴山夜雨”就出现在这一段时期内。1983年10月汉江发生的大洪水,1996年汉江、淮河发生的洪水均属于秋汛。凌汛是冬春江河水流受冰凌阻塞,而引起的明显涨水现象,常在我国北方的黄河、松花江和黑龙江发生。

  汛期又分主汛期和前汛期、后汛期。主汛期是极易产生洪水的时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通常称为“七下八上”),全国七大江河均有几率发生洪水。因此,“七下八上”常被认为是我国防汛的关键时期。

  警戒水位是堤防临水到一定深度有可能出现危险的情况,要加以警惕戒备的水位。是根据堤防质量、保护重点以及历年险情分析制定的。到达该水位时,堤防防汛进入重要时期,防汛部门要加强戒备,密切关注注意水情、工情、险情发展变化,在各自防守堤段或区域内增加巡逻查险次数,开始日夜巡查,并组织防汛队伍上堤防汛,做好防洪抢险人力、物力的准备。

  保证水位是根据防洪工程当年状况确定的可防御洪水最高水位,可以是防洪标准设计的堤防设计洪水位或历史上防御过的最高洪水位。当水位达到或接近保证水位时,防汛进入紧急状态,防汛部门要按照紧急防汛期的权限,采取各种必要措施,确保堤防等工程的安全,并根据“有限保证、无限负责”的精神,对于也许会出现超过保证水位的工程抢护和人员安全做好积极准备。保证水位的拟定是根据堤防规划设计和河流曾经出现的最高水位等,考虑上下游关系、干支流关系以及保护区的重要性制定的,并经上级主管机关批准。

  涝灾与洪灾的共同点是地表积水(或径流)过多,区别是涝灾因本地降水过多而造成,洪灾则是因客水入境而造成。

  涝灾:由于本地降水过多,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除,农田积水超过作物耐淹能力,造成农业减产的灾害。造成农作物减产的原因是,积水深度过大,时间过长,使土壤中的空气相继排出,造成作物根部氧气不足,根系部呼吸困难,并产生乙醇等有毒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进而影响作物生长,甚至造成作物死亡。

  洪灾:由于江、河、湖、库水位猛涨,堤坝漫溢或溃决,使客水入境而造成的灾害。洪灾除对农业造成重大灾害外,还会造成工业甚至人员生命财产的损失。

  洪水是一种峰高量大、水位急剧上涨的自然现象。洪水按其成因可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和雨雪混合洪水等。

  强对流天气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可分为龙卷风、冰雹、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等种类。强对流天气灾害是因发生强对流天气而造成的灾害。

  强对流天气发生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空间尺度小,一般水平范围大约在十几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有的水平范围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其生命史短并带有明显的突发性,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有几分钟至一小时。

  强对流天气来临时,经常伴随着电闪雷鸣、风大雨急等暴雨、局地洪涝、山地灾害多,北方冰雹、雷雨大风灾害多的特点。致使房屋倒毁,庄稼树木受到摧残,电信交通受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等。

  管涌又称潜蚀、流土,是指在汛期高水位情况下,堤防背水侧发生“流土”和“潜蚀”两种不同含义的险情的统称。这种险情在湖北一般叫翻砂鼓水,江西叫泡泉。

  管涌险情的发展以流土最为迅速。它的过程是随着水位上升,涌水挟带出的砂粒和泥土增多,涌水量也随着加大,涌水量增大挟带出砂粒和泥土也就更多。如将附近堤(闸)基下砂层淘空,就会导致堤(闸)身骤然下挫,甚至酿成决堤的灾害。

  一般来说,长江中下游平原冲积地层,上面是粘性土,往下是粉砂、细砂等。砂层间也有粘性土夹层的,再往下则是沙砾及卵石等强透水层,在河床中露头与河水相通。

  由于渗水流经强透水层的压力损失小,堤内数百米范围内粘土层下面仍可能承受很大的水压力。如果这股水压力冲破了粘土层,下面的粉砂、细砂就会随水流出(在没有反滤层保护的情况下),从而发生管涌。

  长江中下游地区抢护管涌险情的实践经验证明,处理管涌的原则应以制止涌水带砂,而留有渗水出路。这样既可使粉砂、细砂等不再被水流带出从而发生土体破坏,又能够更好的降低附近渗水压力,使险情得以稳定。

  值得警惕的是,管涌是堤防溃口的常见原因,但对它的危险性仍有认识不足,措施不当,或麻痹疏忽,贻误时机的。有采取大围井而抢筑不及,或围高井倒塌者,都曾造成决堤灾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损失。历史的惨痛教训必须牢记。

  管涌固然是严重险情,但只要提高警惕,慎重对待,及时有效地发现、立即处理,是可以抢护脱险的。下面是多年来抢护管涌的有效方法:

  1、在冒水孔周围,用土袋围成低堰。孔内填反滤料,最好是按级配先填粗砂,再填瓜米石、碎石,最后填块石,这样做才能够有效地制止砂粒带出,但由于涌水,粗砂往往填不进去,则可先填碎石、块石,以杀涌水之势,再按级配填筑,略高于原在地面。如附近无适用石料,可以砖渣代替。如一次未能达到制止带砂。可以清除部分上层粗填料,再按上述级配填筑直到渗水畅流,无砂粒带出为止。反滤料填好后,仍需注意防守,如发现填料下沉,能够继续填块石料,直到稳定为止。

  4、抢护脱险后仍应加强防守,观测周围的变化和渗水流量与江水消长的关系,以供汛后处理作参考。

  水文要素能根据降水量、洪峰流量等观测调查资料,按其出现的稀有程度,来衡量它的大小和等级,在水文学上习惯称为“频率”。“洪水频率”常以%表示,水文上一般都会采用0.01%、0.1%、1%、10%、20%来衡量不同量级的洪水。洪水频率越小,表示某一量级以上的洪水出现的机会越少。如,洪水频率为1%,则为百年一遇洪水。

  水文上除采用洪水频率衡量洪水的大小外,也常用重现期(以年为单位)来表示,重现期是指某量级的洪水在很长时期内平均多少年出现一次的概念。如某一量级的洪水的重现期为百年(俗称百年一遇洪水),是指这个量级的洪水在很长时期内平均每百年出现一次的可能性,但不能理解为每隔百年出现一次。真实的情况是这种洪水可能100年内不止出现一次,也可能一次都不出现。

  洪水频率和重现期其实就是衡量洪水量级的一个标准,是确定水利工程、堤防建设规模和等级的重要依据。

  对一条江河某场洪水的等级,是考虑各种各样的因素后由主管部门审定并发布的,不是指某个单一测站的洪水频率或等级。

  一、地形地貌依据:当斜坡上发育有圈椅状、马蹄状地形或多级不正常的台坎,其形状与周围斜坡明显不协调;斜坡上部存在洼地,下部坡脚较两侧更多地伸入河床;两条沟谷的源头在斜坡上部转向并汇合;上述地貌现象说明,这些地段可能曾经发生过滑坡。斜坡上有明显的裂缝,裂缝在近期有加长、加宽现象;坡体上的房子出现了开裂、倾斜;坡脚有泥土挤出、垮塌频繁;上述地貌现象可能是滑坡正在形成的依据。

  二、地层依据:曾经发生过滑坡的地段,其岩层或土体的类型往往与周围未滑动斜坡有着明显的差异。与未滑动过的坡段相比,滑动过的岩层或土体通常层序上比较凌乱,结构上比较疏松。

  三、地下水依据:滑坡会破坏原始斜坡含水层的统一性,造成地下水流动路径、排泄地点的改变。当发现局部斜坡与整段斜坡上的泉水点、渗水带分布状况不协调,短时间内出现许多泉水或原有泉水突然干涸等情况时,能结合其他证据判断是否有滑坡正在形成。

  四、植被依据:斜坡表面树木东倒西歪,一般是斜坡曾经发生过剧烈滑动的表现;而斜坡表面树木主干朝坡下弯曲、主干上部保持垂直生长,一般是斜坡长时间缓慢滑动的结果。

  一、物源依据: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一定量的松散土、石参与。所以,沟谷两侧山体破碎、疏散物质数量较多,沟谷两边滑坡、垮塌现象明显,植被不发育,水土流失、坡面侵蚀作用强烈的沟谷,易发生泥石流。

  二、地形地貌依据:能够汇集较大水量、保持比较高水流速度的沟谷,才能容纳、搬运大量的土、石。沟谷上游三面环山、山坡陡峻,沟域平面形态呈漏斗状、勺状、树叶状,中游山谷狭窄、下游沟口地势开阔,沟谷上、下游高差大于300米,沟谷两侧斜坡坡度大于25度的地形条件,有利于泥石流形成。

  三、水源依据:水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局地暴雨多发区域,有溃坝危险的水库、塘坝下游,冰雪季节性消融区,具备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流水的条件,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其中,局地性暴雨多发区,泥石流发生频率最高。

  如果一条沟在物源、地形、水源三个方面都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这条沟就一定是泥石流沟。但泥石流发生频率、规模大小、粘稠程度,会随着上述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已发生过泥石流的沟谷,今后仍有发生泥石流的危险。

  遇到龙卷风,如果在家务必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

  躲避龙卷风最安全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在电杆倒、房屋塌的紧急状况下,应及时断电,以防止电击人体或引起火灾。

  在野外遇龙卷风时,应迅速向龙卷风前进的相反方向或垂直方向逃离,伏于低洼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杆,以免被砸、被压或触电。开车外出遇到龙卷风,绝对不可以开车躲避,也不要在汽车中躲避,应立即离开汽车,到低洼地躲避。

  分洪是指对将超过保证水位或流量将超过安全泄量时的超额洪水有计划地分泄。超额洪水被分泄于湖泊、洼地,或分注于其他河流,或直泄入海,或绕过保护区在下游仍返回原河道。分洪是牺牲局部,保存全局的措施。

  行蓄洪区是行洪区和蓄洪区的统称。行洪区是指天然河道及其两侧或河岸大堤之间,在大洪水时用以宣泄洪水的区域。蓄洪区是指利用低洼地区分蓄超过河道安全泄量的超额洪水的地区。蓄洪区主要起存蓄洪水削减洪峰的作用,以减低洪水对河道两岸堤防的压力。由于历史原因,许多行蓄洪区内都有居民围垦耕种。

  雷雨,又称雷阵雨,是夏季常常出现的伴有雷电的降雨现象,雷电大气的放电现象。起源于带有电荷的云朵,它会对地面突出的高大树木、高层建筑、电线杆等物体放电,不仅能将高大建筑击毁,而且会将突出物附近的人、畜击毙或击伤,有时还可引起森林大火。

  雷电虽危险,只要采取保护措施,就能够尽可能的防止或减轻雷电的伤害。(1)高大楼房顶部要装避雷针,它的作用是把雷电安全导入大地。(2)在雷雨时,最好把收音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电源切断,最好还是不要使用电话、电脑。电视机的室外天线应配有接地装置。不要接触煤气管道、自来水管道以及各种带电装置。(3)雷电时,在室内受到雷击伤害的可能性较室外小得多,因此,大雷雨降临时尽量不要外出。(4)雷雨大时,如在山野林中,可找干燥岩洞避雨。千万不能站到潮湿岩壁或大树下躲雨,不要靠近孤立的高楼、电线杆、烟囱等高耸的物体。如在田野中,手里的铁锹或金属把柄的伞不能高举,较好的办法是远离导电物体。室外作业者遇雷雨时,不可以使用对讲机。(5)雷雨大时,走在大路上、田野中无处避雨时,要注意做到:身体的位置越低越;人体与地面距离越近越好;离铁路钢轨、高压电线越远越好。最好的应急措施是迅速蹲下。

  尤其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由于电脑等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灵敏度异常高,即使有有电脑设施的建筑物上装上避雷针,但雷击所产生的电磁感应也会形成高电压冲击波,会击坏电子设备。这种雷被子称为“感应雷击”或“二次雷击”。它不像直接雷击那样电闪雷鸣,而是悄然发生,但危险甚广。

  所有应用电脑网络的用户都应树立防雷意识,确保住处资源不遭受雷击的破坏。为辟免和减轻因雷电而造成的电脑硬件损失,首先要注意按时进行检查和检测建筑物的避雷装置,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每逢雷雨降临,最好不使用电脑,并将插头拔下或切掉电源,或关掉线路中间开关。若是不能不再使用的,为了达到最佳的避雷效果,可使机器的接地线和建筑物的接地线保持独立,并使两者有足够的安全绝缘距离。如果无法使两者做到安全绝缘,也要通过技术处理,把两个接地系统接到一个统一的地网上

  (1)要避免地震的灾害,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自己,以自己的力量做好预防灾害的准备。一般家庭常备的东西有粮食和饮水,以每人平均保存5天的份量为佳。另外再准备一些防灾用品,如防灾头巾、手电筒、急救药品、蜡烛、半导体收音机等以及一些逃生用具,如毛毯、便携式炊具、固体燃料等。

  (2)由于住宅不宽裕,人们总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如棚、架、搁板)。不过,由于地震的震动,搁板上放置的重物是很容易掉下来的。因此,平时放置东西要多加考虑。

  (3)人们对黑暗很难适应,这不单单是看不见,还在心理上增加了压力。因地震而停电是不奇怪的,黑暗中就是在自己的房间也很难分辨东西南北,所以手电筒随时带在身边,就不会有太多的恐惧了。

  (4)地震发生后,电视中断,电话不通,报纸停刊,信息源自完全被断绝。此时,只有小型的收音机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重要情报,从而能够更好地应付一直在变化的情况。

  (5)当大地震平息后,首先感到困惑的是饮用水的问题。这种场合,水道断水是经常的事,城市中井水很少,所以在不了解什么时候发生地震的情况下,有必要每晚睡前准备一些应急的饮用水。

  (6)考虑到地震后的混乱情况,准备好三个月的现金花销是必要的。因为地震之后,银行、邮局等处往往取不出款。

  (7)人们总喜欢把急救用具藏在某一角落,或不起眼的地方,可是,这么多东西在地震中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平时要把它们放在某一固定并且容易拿到的地方。

  (8)地震时,穿高跟鞋对避难百害而无一利。平时应穿或备用跑得快、耐用、平跟的棉鞋或运动鞋。拖鞋和草鞋都不合适,高跟鞋绝对不行。

  (1)地震具有突发性,使人措手不及,地震开始时,如果正在屋内,切勿试图冲出房屋,这样砸死的可能性极大。权宜之计是躲在坚固的床或桌下,倘若没有坚实的家具,应站在门口,门框多少有点保护作用。应远离窗户,因为窗玻璃可能震碎。

  (2)如在室外,不要靠近楼房、树木、电线杆或其他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尽可能远离高大建筑物,跑到空地上去。为免地震时失衡,应躺在地上。倘若附近没空地,应该暂时在门口躲避。

  (3)切勿躲在地窑、隧道或地下通道内,因为地震产生的碎石瓦砾会填满或堵塞出口。除非它们十分坚固,否则地道等本身也会震塌陷。

  (4)地震时,木结构的房子容易倾斜而致使房门打不开,这时就会眼睁睁地把命丢掉。所以,不管出不出门,首先打开房门是明智之举。

  (5)发生大地震时,搁板上的东西及书架上的书等可能往下掉。这时,保护头部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在紧急状况下可利用身边的棉坐垫、毛毯、枕头等物盖住头部,以免被砸伤。

  (6)即使在盛夏发生地震,裸体逃出房间也是不雅的,而且赤裸裸的身体容易被四处飞溅的火星、玻璃及金属碎片伤害。因此,外出避难时要穿上尽可能厚的棉衣和棉制的鞋袜,并且要避免穿上易着火的化纤制品。

  (7)如在医院住院时碰到地震,钻进床下才是最好的策略。这样,可防止从天窗或头顶掉下物品而砸伤。

  (8)地震时,不要在道路上奔跑,这时所到之处都是飞泻而下的招牌、门窗等物品。因此,此时到危险场合最好能戴上一顶安全帽子之类的东西。

  (9)地震时,大桥也会震塌坠落河中,此时停车于桥上或躲避于桥下均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如在桥上遇到地震,就应迅速离开桥身。

  (10)大地震有时发生在海底,这时会出现海啸。掀起的海浪,会急剧升高,靠近岸边的小舟就十分危险。此时,最好是迅速离开沙滩,远离浪高的海面,才算是安全的。

  (11)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里面的人会因惊恐而导致拥挤,这是由于惊恐的人们找不到逃生的出口的缘故。这时需要的是镇静,定下心来寻找出口,不要乱跑乱窜。

  要注意防止地震次生灾害。所谓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是指地震后引起的水灾、火灾以及有毒气体蔓延等等。很多经验表明:次生灾害往往比地震本身造成的损失大得多。如何防止次生危害呢?

  (1)对工矿企业中的易燃、易爆、剧毒品,要严密监视,地震时,一经发现剧毒品或易燃气体溢出,应立即组织抢救。

  (2)对于大型水库、堤坝等,要预先做好防震检查,察觉缺陷及时加固。水库下游的居民,在地震发生时,要严密注视堤坝的安全,遇有险情,除组织力量抢救外,要迅速向安全地带转移。

  (3)大地震发生在山区,由于山崩塌方等,可能堵塞河道,遇到此种情况,要立即组织人员疏通,防止造成水灾。

  (4)在接到关于地震的预报以后,要立即有秩序地疏散,尽快离开房屋。人员疏散时,要避开高楼房、烟囱、高门脸、女儿墙、高围墙等,更不要在狭窄的胡同中停留。要避开高压电线、变压器,以防电杆或电线震断触电伤人。

  (5)在山区,还要远离悬崖陡壁,以免山崩、塌方时伤人。还应离开大水渠、河堤两岸,这一些地方易发生较大的地滑或塌陷。

  (1)由于地震带来的火灾而致死亡人数增至10倍以上。比起地震本身,地震后的火灾更可怕。因此,一经发现稍有震动,首先要关掉液化气开关,消除火源。但经验告诉我们,当大地震发生时,人们往往没时间,也不可能去顾及火源。

  (2)尽管如此,只要有可能的话,避难之际要设法关掉煤气总开关。由于强烈震动,煤气管有可能脱落。所以我们不得已考虑室内其它配管破损情况。

  (3)在工厂作业时,如遇上地震,危险性很大,在冲出工作场所避难前,首先要断电,消除火源,停止机器运转。否则,还在运转的机器连同工作人员会成为火灾的牺牲品。

  (4)因地震发生的火灾,当火势变强时,在空中可能会形成漩涡形,风向会千变万化。但火源总是固定不变的。看清火的源头,辨明火的燃烧方向后,再逆风而跑是最明智的。另外,地震过后外出时,切勿走近不大坚固的楼房,因为建筑物受地震摇撼后,随时有可能倒塌。

  在经常会发生地震的地方,人们都积累了一些预防地震的经验。当然,有预报地震的健全设备和机构是能够尽可能的防止巨大的损害的。对一般家庭来说,当发生地震时,该怎么办呢?现列出九条需要注意的几点,供参考:

  (1)不要惊慌地奔出室外,首先暂时躲在坚固的家具或桌子底,最好躲在体积小的房间,如卫生间、厨房。

  在平时,预先准备好各种避难的工具和装备:1、水;2、五日左右的粮食(准备好即使一天不生火也足够食用的粮食);3、贵重物品(现金、银行存款薄,各种证件以及必要的印鉴等);4、手电筒、蜡烛、火柴等;5、收音机;6、毛毯;7、手巾、绳、草纸等日用品以及洗漱用品;8、急救药品;9、背囊等用品。这些用具应平时整理好,以便需要时可以马上携带走。

  如果有婴儿或幼儿的家庭,要准备好婴儿用的尿布、奶粉、伞、席子等其他小孩子用品、最重要是根据家庭的需要,随时准备好可以足够两至三天生活的各种应急日用品或食物。

  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校)应经常在课堂宣导防震常识,并教导学生避难事宜,举行防震演习。1、教室的灯具、实验室的橱柜及图书馆的书架应加以固定。2、地震时避于桌下,背向窗户,并用书包保护头部。3、地震时切忌慌乱冲出教室,并避免慌张地上下楼梯。4、地震时如在室外,远离建筑物。5、地震时如在行驶中之校车,应留在座位上勿动,直至车辆停妥。

  (2)规划有关紧急计划,并分别告知紧急状况时各人的任务以及应采取的行动。

  (2)打开出入的门,随手抓个垫子等保护头部,尽速躲在坚固家具、桌子下,或者靠建筑物中央的墙站着。

  (2)检查家中水、电、煤气管线有无损害、轻轻将门、窗打开,立即离开并向有关权责单位报告。

  (8)远离海滩、港口以防海啸之侵袭。(9)地震灾区,除非特准,请勿进入,并应严防歹徒趁机掠夺。

Copyright © 2018 安博体育(www.anbotiyu.com)-足彩直播app All Rights Reserve. 鄂ICP备18017682号 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